出身于一般的家庭,有人怨天尤人,有人自强不息,在逆境中,有人一蹶不振,有人却能破釜沉舟。你是否想过,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情境,每个人的反应和行为却大不相同呢?
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,真正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,并非事情本身,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,即认知。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发生了什么,而是我们有怎样的认知。当认知与现实不符时,我们就容易出现悲伤、愤怒、焦虑等消极情绪。下面几种典型的不合理认知,看看你是否也存在?
一、那可真是太可怕了——灾难化
有这样一些人,他们似乎总在忧心忡忡,每当经历一次挫折、一次失望、一次失败时,他们总会过度地担心,感觉世界都灰暗了。例如四级考试挂掉,就会觉得自己整个大学都完蛋了,无法正常毕业,也不能找到工作,然后沉溺在可怕的想象中不能自拔。总是会把事情的结果想得很差,这种就是灾难化的思维方式,也被称为糟糕至极的认知类型。的确我们都希望事情可以顺利进行,但是一味沉浸在可怕的想象中,只会降低我们行动的动力。随时准备好接受现实并尝试改变,才是更为适应性的应对方式。
二、我的规矩就是规矩——绝对化
绝对化认知的关键词是应该和必须。这类人要么对自己求全责备——我必须每件事都做到第一名,不然我就是失败的;要么对别人要求严格——我总是帮室友打水买饭,他们就应该在我有需要的时候来帮助我;或者对周围环境有极高要求——这个社会必须要公平,好人如果没有得到好报,我就无法接受,进而愤世嫉俗。这类认知的问题就在于,总是希望客观世界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运行,不能意识到愿望和事实的区别,也无法懂得顺其自然,一旦人或事不符合自己的标准时就会异常愤怒或失望。
三、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——过分概括
过分概括,也叫以偏概全,是指用某件事的结果上升到对某个人的评价。例如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整个人都一无是处,父母一次失信就认为他们是很差劲的家长。埃利斯说,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一个人,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。以偏概全的心态对待自己,我们往往感到挫败和自卑,对待他人,则常常体会到愤怒。打败这种认知的最好方法,就是实事求是,就事论事。
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不合理的认知就像现实前面蒙上的一层灰色滤镜,想要收获积极平和的心态,重要的不是改变事实,而是调整认知,把滤镜调试得更接近事实本来的样子。